当前位置: 中心动态/ 正文
【中心动态】《如何炼就“打不垮的社区”:“国家—社会”互构下塑造韧性社区治理共同体的嬗变之路》获第八届中国研究生公共管理案例大赛“优秀奖”
发表时间:2024-04-24 点击:

4月21日,由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指导,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主办,全国公共管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联合主办,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共北京市怀柔区委组织部承办的第八届中国研究生公共管理案例大赛总决赛在北京市顺利举行。中国研究生公共管理案例大赛是“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主题赛事之一。大赛吸引了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厦门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等260所院校的2597支队伍报名参赛。

大赛共产生优秀奖322个。由赵蜀蓉老师所带团队“清水河畔队”获得案例“优秀奖”,案例队员:孟雅琪、缪国凯、蔡淑贤、林子涵、陈丽(后援队员:余曼靖)。

队伍案例《如何炼就“打不垮的社区”:“国家—社会”互构下塑造韧性社区治理共同体的嬗变之路——基于成都市金牛区工人村的案例分析》,主要内容是:社区是城市的“神经末梢”,是党和政府联系、服务居民群众的“最后一公里”。风险社会下,作为“国家—社会”连接点的社区,承载着更大的治理压力,也对社区治理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成都市金牛区工人村始建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历经七十载岁月变迁,如今依旧焕发着新荣光,成就“打不垮的社区”。在时光的洪流中工人村也一度面临“何去何从”的选择,在危房拆迁、老旧改造、拆围破院、防疫挑战、物业进场、连片改造中,工人村曾深陷“集体行动困境”,面对个体理性干扰、规模制约决议、公共性衰落、制度约束不足,社区通过选择性激励、利益耦合、权力重构、情感共鸣等方式,最终实现了往复博弈的集体行动。在社区由集体走向共同体的过程中,存在着“社区行政化”挤压社区自治发育空间、“去行政化”陷入“越减越负”的窘境、“自治力弱化”致使社区治理活力不足、“主体边缘化”致使社区集体认同薄弱、“资源松散化”制约社区治理效能发挥等现实梗阻。通过建构情感共同体、行动共同体、规范共同体、利益共同体、空间共同体和技术共同体,实现对韧性社区治理共同体的塑造。案例聚焦工人村七十年变迁历程,以集体行动理论分析工人村群体行动困境成因以及群体行动生成的逻辑。以嵌入性理论和韧性理论为指导,分析工人村韧性社区共同体建构的现实梗阻,对政府主导下的多维嵌入式治理进行审思,引入“国家—社会”互构的创新视角,提出塑造韧性社区共同体的多阶路径,以期为其他社区韧性治理之路提供借鉴,并为基层社区治理现代化提供有益思考。

团队成员介绍:孟雅琪(电子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22级研究生,电子科技大学西非研究中心助理,学号:202121160220)、缪国凯(电子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23级MPA研究生,学号:202302160668)、蔡淑贤(电子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23级MPA研究生,学号:202302160927)、陈丽(电子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23级MPA研究生,学号:202302160655)、林子涵(电子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21级MPA研究生,学号:202102160635)。后援队员:余曼靖(电子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22级研究生,电子科技大学西非研究中心助理,学号:202221160214)。

团队指导老师:赵蜀蓉(电子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导;电子科技大学西非研究中心主任)。


详情请见链接:

我院在第八届中国研究生公共管理案例大赛中取得新的突破 https://mp.weixin.qq.com/s/GlSkar_LYTW4AC87lfuesg

关于公布第八届中国研究生公共管理案例大赛获奖名单的通知 https://mp.weixin.qq.com/s/bDFCUn0OV0nisNG1k007-w

附件:关于公布第八届中国研究生公共管理案例大赛获奖名单的通知


版权©2016, 西部非洲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