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心动态/ 正文
【中心动态】西非研究中心国情教育系列讲座:“Belt and Road Initiative—for the Shared Future”顺利举办
发表时间:2024-11-04 点击:

10月31日,西非研究中心国情教育系列讲座在综合楼510顺利举办。本次讲座由电子科技大学西非研究中心主办,公共管理学院承办,特邀西非研究中心主任、公共管理学院教授赵蜀蓉教授作题为“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 for the Shared Future”的专题讲座。本次讲座吸引了来自2023级和2024级近40名留学生热情参与。

1B309

讲座伊始,赵蜀蓉教授首先回顾了“一带一路”历史渊源。丝绸之路起源于古代中国的长安,是一条连接亚洲、欧洲和非洲的古代陆上商业贸易路线,最初用于运输丝绸、瓷器等商品,而后成为东西方在政治、经济和文化领域交流的主要渠道。从运输方式来看,丝绸之路分为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陆上丝绸之路起源于西汉,当时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一条从首都长安出发,经甘肃、新疆,到达中亚、西亚,并连接地中海沿岸国家的陆上通道。海上丝绸之路萌芽于商周,形成于秦汉,兴于唐宋,转变于明清,是古代中外交通、贸易和文化交流的海上通道。2013年9月和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习近平提出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及“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之倡议,遂成“一带一路”构想之开端。

其次,赵蜀蓉教授介绍了“一带一路”五大合作重点,即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和民心相通。政策沟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保障,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优先领域,投资贸易合作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点内容,资金融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社会根基。

再次,赵蜀蓉教授介绍了PPP模式。赵蜀蓉教授指出,作为一种在政府主导下,以市场为主的合作发展模式,PPP模式以“伙伴关系、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为基础,实现了政府、市场和公众之间的共商、共建、共赢。在“一带一路”的五通目标中,基础设施建设是基础,设施联通是“一带一路”发展的重要前提,而PPP正是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实现形式。因此,推广PPP模式在“一带一路”中的运用,有利于实现国际间的优势产能合作。

最后,赵蜀蓉教授梳理了“一带一路”的建设成就,并详细分析了当前“一带一路”多边合作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一带一路”倡议实施十年来,为各国打造双边合作与多边合作相辅相成的新格局,实现区域一体化与普惠式全球化协同发展的新境界提供了现实可能。基于“五通”视角,“一带一路”建设取得如下成就:政策沟通意愿不断增强,参与“一带一路”的国家和组织日益增多;设施联通稳步推进,中欧班列畅通运行;贸易投资不断增长,经贸合作日益深入;资金融通规模不断扩大,国际金融合作愈加密切;民心相通显著增强,友好合作不断深化。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一带一路”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一方面,面对共同发展目标以及气候变化、粮食安全、能源安全等共同挑战,“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具有加强合作的紧迫需求。另一方面,逆全球化思维与行动的蔓延以及地缘冲突、债务危机等因素的叠加影响,为“一带一路”多变合作带来了诸多不确定性。

讲座结束后,现场留学生以热烈的掌声对赵教授的精彩报告致以诚挚的感谢,赵教授耐心地为同学们答疑解惑。本次讲座在开放、友好的氛围中促进了跨文化的思想碰撞,不仅极大地拓宽了留学生们的国际视野,也进一步加深了他们对中国国情的认知和理解。





版权©2016, 西部非洲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