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心动态/ 正文
【综合新闻】公共管理学院研究生、西非研究中心优秀学生助理 :孟雅琪——风采展播(一)
发表时间:2025-06-26 点击:

  

【个人介绍】

孟雅琪,公共管理学院公共管理专业2022级硕士研究生,中共党员。硕士研究生师从赵蜀蓉教授,202010月至20256月,担任电子科技大学西非研究中心科研助理。曾任校团委学生兼职副书记、校研支团队长、院学生党支部书记、院立人班班长、院辩论队队长、科大之声播音部部长等。获学业一等奖学金、十一科技奋进奖学金、电子科技大学优秀毕业生、优秀研究生、优秀研究生干部等。发表CSSCI论文1篇、JCR二区论文1篇;学术会议发文8篇;参与省部级以上课题7项;撰写5篇资政报告被教育部办公厅、《中国社会科学院要报》、成都市政协等部门采纳;参与3本专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资料整理、文字撰写工作。广泛参与科研竞赛,获中国大学生学术英语演讲大赛国一、全国大学生网络文化作品国二中国研究生公共管理案例大赛国优等20余项奖励。毕业去向:2025年河南省纪委监委定向选调生。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是印在八角书斋入门处的话语,大学除了给人在才智上的增进外,更为重要的是让我们学会认识自己、找寻自己、探寻世界。作为体验派,每一段经历都是宝藏,在某一个时刻会发现,过去黯淡的砂砾,再看或许是闪光的珍珠。


【去体验、去感受、再收获】

“一眨眼,我已经在成电八年了,很多画面像电影一样一帧一帧地在我眼前闪过,但说起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大一带着12个包裹上学的自己,如果再来一次,我一定选择少带几个‘没用的包裹’”,打趣地提及这段往事。对于她的第一印象,是沉稳冷静举办大型会议、遇到突发事件,总是泰然自若地处理,她总说“先解决问题更加重要,先静下来,事情的脉络就清晰了,只要你不混乱,时间永远够用”,这种冷静或许来自于辩论赛场上的历练,或许来自于大型舞台上分秒不差的答辩。对于她的第二印象,是外柔内刚她有自己处事待人的原则,在学生工作中,她要求自己要柔和地对待合作伙伴们,但遇到需要把握的原则性问题,一定要坚定立场。对于她的第三印象,是“很好玩儿”她喜欢在晚上散步,一走就是一两个小时,她说在散步的时候会经常观察路上的行人,猜测在他们身上发生了什么故事,也会时常观察路过地点附近植被的变化,“考公那段时间,我的乐趣之一就是早上去图书馆的路上和一路的大树对话,虽然他们不怎么给我回应,但有时候风一吹动叶子,我就感觉大树在给我加油”。

谈及这些年的变化,她直言,自己的感受力变强了。去感受自己的专业,感受“公共行政”四个字的份量;去感受每一项任务,感受每一次抽丝剥茧、迎难而上的过程;去感受申论背后承载的民众期待,未来要尽力将纸上的文字落在实处。这些感受的产生,离不开经年累月的体验与尝试,最终也将成为宝贵的收获。



【去挑战、去历练、去成长】

孟雅琪同学喜欢在一段时间里,给自己一些挑战。有时候是工作上的,让自己忙起来,看能不能忙中有序;有时候是比赛中的,让自己在最后的高压时刻,背下来“不能出错”的演讲稿;还有时候是生活里的,挑战百里天府绿道,或是速通青城后山。要去触碰自己的“高压线”,让这根线比较有韧性。

“加入赵蜀蓉教授的团队,我获得了读书以来最大的锻炼与成长。”研二学年,在赵老师的指导下,孟雅琪作为学生负责人承担了第五届西非论坛的筹备工作。在近半年的时间里,对接邀请专家、学者近百人次,反复打磨完成了五十页全英文会议手册、教育部备案通知、五十余封中英文邀请函等核心准备工作。会议新闻稿件被CITI NEWSROOMGhanaWeb、人民网、新华社等转载。会议举行期间,一次对德诚非洲总部的调研经历给了团队启发,也在此次调研的基础上,作为学生第一负责人成功立项教育部2023年度主题案例《陌生何以走向共生?解码德诚协同本土融合共生的国际化成长路径与机制》。“在每一次想要放弃的时候,赵老师都鼓励大家再坚持一下”,而这种坚持,让这个新生团队,在成立后4年内入选教育部高校国别和区域研究备案中心,6年内入选教育部国别和区域建设一流单位。

赵老师极其关注学生成长,愿意为学生提供宝贵的机会和展示的平台。3次主持西非研究中心研究生科研基金项目,到在各类国内、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言展示,赵老师都给予了学生极大的支持和鼓励。在科研能力的锻炼上,赵老师曾说“要在参与中收获,在参与中提升”,每一次参加课题组的机会都很宝贵,要善于抓住机会。孟雅琪同学也正是在一次又一次的“参与”中不断进步。在赵老师的指导下,她参与撰写的咨政报告《西非经济共同体三创始国退群对XXX的影响与建议》被教育部办公厅采纳,《关于非洲大陆自由贸易区建设背景下XXX市场进入与发展建议》被《中国社会科学院要报》采纳。在赵老师和匡老师的指导下,在学科顶刊《中国行政管理》发文《数字赋能社会救助高质量发展的路径选择》。


真正塑造我的时刻,无法被写进秋招的简历里

每到秋招、春招季,无数毕业生手拿一页纸,穿梭在城市的各个角落,希冀获取一份不错的工作去年我也经历了这样的时刻,不得不说,是艰难的。”当她看着自己的简历,却发现付诸心思最多工作或比赛被一句话带过,甚至有时无法得到毕业生市场的一点关注,那个时候也会陷入深深的失落中,甚至会去反思自己是不是“决策失误”了。但当拿起简历,走过立人楼、品学楼、银杏大道,想起自己曾经为了一场比赛、一个队伍在斑驳的时光里留下的烙印时,她对自己说“不要太着急去否定一些东西,你可能只是今天心情不太好。

事实证明,我们真的无须太着急去否定一些东西。在去年冬天的一场面试中,她又扎起了本科常常梳起的马尾辫,在即将踏进考场的时候她告诉自己,“你可以漂亮地回答完所有的问题,你曾经在求实厅做到过的事情,在过去七年每一次对外展示的时刻做到的事情,今天也一定可以做到。

在秋招的洪流中,她是幸运的,也是努力的,真正塑造她的时刻,无法被写进秋招的简历里,却在时光的缝隙中,成就了她的能力和那份笃信。如果足够勇敢,应该继续扛起问题往前走,直到因果成熟自动脱落,人对问题的解决方式,不是试图找到答案,而是背负到可以解决的那一天。”孟雅琪始终相信,应对焦虑、不解、困惑的最好方式,就是立刻去做,哪怕只往前走一点点,这一点点也会让自己平静下来。


【不止于前,不止于此】

我们生而渺小,努力寻找属于自己的人生答案,却也在回望之间,见证着时代的伟大,那些梦想和困境,失意和荣光,早已成为时代的注脚,时代之下,到处都是赶路的青年人。

《黑神话悟空》的制作人冯骥曾说踏上取经路比抵达灵山更重要,我们永远会被长期主义感动。八年的成电时光,感谢良师益友的“保驾护航”,未来,孟雅琪将继续秉持“求实求真、大气大为”的校训、“为公明德,为实尚善”的院训,在基层的沃土上踩实成长之路,不止于前,不止于此。


文字:许倩文

图片:孟雅琪

责编:许倩文

     审稿:西非研究中心负责人


版权©2016, 西部非洲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