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F:2.7/SSCI Q2
DOI:https://doi.org/10.1016/j.actpsy.2025.105249
详情请见链接: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001691825005621
一、摘要
全球电子商务的快速扩展,特别是通过中国的数字丝绸之路(DSR),正在改变新兴市场(如西非)的国际贸易和投资格局。尽管这一地区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但关于中西非电子商务合作中的风险和挑战,目前学术界的研究仍然不足。为填补这一空白,本研究采用混合研究方法,通过跨境贸易数据的定量分析、利益相关者调查以及深入访谈,探讨了在中国公司与西非利益相关者的数字合作中,政治、监管和文化风险的影响。研究假设这些风险是动态的,且彼此关联。基于制度理论、交易成本经济学和文化距离框架,本文提供了全面的评估。研究发现,监管碎片化、操作效率低下以及数字信任预期不匹配,严重阻碍了健全电子商务生态系统的建设。而政策执行不一致和基础设施不足则进一步增加了跨境合作的复杂性。尽管如此,研究还识别出了几种有效的缓解策略,包括在非洲大陆自由贸易区(AfCFTA)下推动监管协调、加强能力建设以及采取文化适应性合作模式。这些建议为政策制定者、商业领袖和多边机构提供了具体的行动指南,有助于推动可持续的数字合作。本文通过提出情境化的风险评估框架,贡献了对相关理论的深入理解,并为实际解决方案提供了支持,旨在促进全球经济中的公平数字合作。
关键词:电子商务,中国-非洲,风险管理,跨境合作,数字经济
二、研究内容
数字丝绸之路是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核心组成部分,旨在通过建设全球数字基础设施促进国际经济合作。然而,西非地区面临诸如监管差异、基础设施不足和政治不稳定等挑战,这使得中西非电子商务合作面临复杂风险。现有研究主要集中于东非和南非地区,西非的研究较为缺乏。文章旨在填补这一研究空白,探讨中西非电子商务合作中的风险,并提出理论和实践建议。
三、理论框架
文章结合了三种理论框架来分析电子商务合作中的风险:
1.制度理论:用于分析中国和西非的不同监管框架对合规性的影响,特别是中国的网络安全法与西非国家的数据保护法之间的冲突。
2.交易成本经济学(TCE):关注平台中介带来的交易成本,特别是由于信息不对称和监管差异造成的成本。
3.文化距离框架:分析文化差异对信任、合作模式及其对合作成功的影响。该框架强调了理解文化差异在跨国合作中的重要性。
四、研究问题
本研究提出了三个核心问题:
1.监管冲突如何导致跨境电子商务中的合规风险?
2.历史遗留的权力不平衡如何影响西非对中国数字平台的风险认知?
3.去中心化技术如何缓解平台合作中的信息不对称和机会主义风险?
这些问题集中探讨了如何通过不同的理论框架理解和解决中西非电子商务合作中的动态风险。
五、研究方法
研究采用了嵌入式案例研究设计,分析了三个具有代表性的案例:
案例A:尼日利亚的电子物流合作失败,因制度差异导致高合规成本。
案例B:加纳金融科技联盟成功,通过区块链技术降低交易成本,解决了合规问题。
案例C:塞内加尔的电商合作失败,文化冲突和数据治理问题导致项目失败。
数据收集通过档案分析、半结构化访谈、数字民族志和参与观察等方式进行,确保了研究的全面性和数据的丰富性。
六、结果与讨论
研究发现,监管差异和文化冲突是导致合作失败的主要因素。尼日利亚案例中的合作因中国和尼日利亚的法律冲突而失败;加纳案例则通过区块链技术成功解决了这些问题;而塞内加尔案例中的文化差异和数据本地化法规导致了合作破裂。这些发现表明,风险是动态变化的,并且各类风险相互交织。
七、研究结论
本研究提出了一个情境化数字风险评估框架,该框架结合了制度风险、操作风险和文化风险的分析,揭示了中西非电子商务合作中的复杂性。研究强调,数字丝绸之路中的合作不仅仅是基础设施建设的问题,还涉及如何处理不同监管、文化和操作挑战的综合风险。文章建议,在进行跨境合作时,应加强监管协调、文化适应性和技术创新,从而提高合作的可持续性。
八、管理启示
对于中国企业,研究建议通过文化适应性设计、与本地企业合作以及利用去中心化技术来降低风险。对于西非政府,文章建议推动区域内的监管协调,尤其是在数据保护和数字治理方面。对于多边机构,研究建议加强数字丝绸之路框架下的政策协调和能力建设,以促进跨境电子商务的可持续发展。
文字:罗爱玲
图片:罗爱玲
责编:杨永星
审稿:西非研究中心负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