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链接:https://news.uestc.edu.cn/?n=UestcNews.Front.DocumentV2.ArticlePage&Id=88930
成电讲坛“天下 · 视野”系列讲座
主 题:行走非洲 丰富阅历 成就人生——谈谈新时代新青年的新天地
时 间:3月30日(周四),16:30-18:00
地 点:清水河校区研究院大楼1楼报告厅(电科院报告厅)+ 飞书直播
非洲大陆幅员辽阔,山河壮美,物种多样,历史悠久,民族独特,文化奇丽,行走非洲以丰富人生阅历实为人生快意之事。当代五十四国发展潜力巨大,面临挑战严峻,而中非发展合作正给这块大陆带来新的希望和动能,给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先行先试的实践平台与观察窗口,也给当代中国有志向有情怀有抱负的年轻一代创造不一样的人生提供了特殊的时代机遇。
刘鸿武,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创始与现任院长、博导。早年留学尼日利亚、坦桑尼亚,行走非洲三十多年;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教育部政治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教育部首批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负责人;浙江省特级专家、浙江省人民政府咨询委员会委员;3项非洲研究领域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总主编非洲研究系列丛书近两百种,出版个人学术著作20余部,在国内外发表论文100多篇;成果获教育部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国家级优秀教材二等奖、教育部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人文社科)二等奖;多次陪同国家领导人出访非洲,多份资政建言获国家领导人批示采纳;2009年获中国人民友好协会“中非友好贡献奖”,当选“感动非洲的十位中国人”。
3月30日下午,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院长刘鸿武教授做客成电讲坛,为成电学子带来了一场题为“行走非洲 丰富阅历 成就人生——谈谈新时代新青年的新天地”的精彩讲座。
讲座伊始,刘教授以韩愈、司马迁及中国援非医疗队的经历呼吁我们年轻一代要行走于天地之间,巡游天下,认识天下,做一个行走远方的徐霞客。
刘教授抛出一个问题:为什么要远行非洲?并提出“学问虽远在中国,亦当求之。学问虽远在非洲,亦当求之“。从2015年开始,非洲海外留学生首选地已经从法国和美国变成中国,我国在短时间内发展起来的经验值得他们学习,并且我国与非洲是相互合作、相互学习的关系,而非美国的单向文化输出。”他认为,过去几百年以西方国家为中心的世界格局正在改变,虽然非洲是世界的边缘,但是未来有可能成为世界发展的前沿。如今,中国率先完成了全球五分之一人口的现代化,为其他南方国家提供了另外一种道路、一种选择,更是需要我们年轻一代去推动,去重新认识世界。
非洲国家南苏丹虽然是世界上最年轻、最不发达的国家,但号称非洲之心的它自然资源丰富,气候如岭南,土地如东北,水利如江浙,有望从内陆国变为内联国。南苏丹白尼罗河苏德沼泽面积13万平方公里,和苏格兰一样大,但是由于水利、电力与交通等条件落后,导致丰富的自然资源尚未被发掘,所以中国与南苏丹合作发展潜力巨大。
刘教授认为“国有国史,地有地理”,行走非洲大地,凡非洲之“地理、物理、道理、事理、学理”,都值得深研探索。地理学是经国济世之学,正如毛泽东同志曾教导荆门县委书记梅白:“你到荆门以后,要修县志。要做到先修志、后修衙。”志书,即史地之书、治天下之书。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四光曾说过:“我之所以到这求学,是要为我们自己的国家服务。”当下,中国正在快速地融入外部世界,更需要我们年轻一代在原有的知识结构上创新。我们需要双向构建起非洲的中国学以及中国的非洲学,这正是我们的时代使命与担当。
刘教授随后又从地理、文化、语言、服装及资源几个方面分析了制约非洲发展的三大瓶颈。他认为非洲地理气候得天独厚,农林畜牧资源丰富,发展诉求强烈,发展潜力巨大,非洲不应该是贫穷的大陆。
最后,刘教授提出:非洲是中国撬动与西方关系的战略支点,是中国塑造新国家身份的特殊场所,是中国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最佳平台;中国,是非洲摆脱西方支配宿命的机会,是非洲发展路径的另一种选择,是提升非洲全球战略地位的拉手,是非洲发展重获自信心的平台。
现场提问环节中,当问及如何看待中非文化差异时,刘教授指出,中非的合作是政治经贸人文三足鼎立,政治要互信,经贸要互利,人文要交流,与非洲人民要将心比心。而且中非人民都重视集体、家庭、历史、文化、自然,这是我们的相同之处。不同之处则主要体现在非洲人性格比较热情开朗,而中国人性格比较内敛。总的来讲,正是因为双方的生态地理环境与政治制度不一样,才产生了文化差异,在两种不同的文化碰撞后,更容易擦出火花。但是我们双方对彼此的文化认知还是不够,导致一些片面的、主观的事件被炒作,希望大家可以全面地、客观地了解非洲,看待中非关系。